南海文博大講堂 | 徽文化背景下的徽州古建筑藝術
2023年11月29日,我館特別邀請安徽博物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文博研究館員、安徽建筑大學藝術學院校外碩士生導師徐大珍老師,為大家帶來主題為《徽文化背景下的徽州古建筑藝術》的精彩講座。
徽州文化與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稱中國三大地域文化,是安徽南部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是傳統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
徽文化內容廣博深邃,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深切透露東方文化之謎,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百草園的一朵奇葩。
徽文化特色
清·余氏宗譜箱安徽博物院藏
宏村月沼旁的汪氏祠堂
五鳳樓立面
祠堂梁架結構圖
“徽州各姓,聚族而居。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徽州宗族制度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昌盛宗族、凝聚人心、振興事業、維護和諧、推動儒業為目的的小區域運行管理模式。
許國石坊
徽州牌坊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除標榜文化、孝義文化外,還一項特殊的文化內涵——廉政文化。徽州牌坊中不乏有為了弘揚廉政、勤政、仁政的精神而建。
時言:清代兩淮八總商,歙縣商人占四席。
紅頂徽商胡雪巖于杭州創建慶馀堂
明清時期,江南一帶流傳一句民諺——“無徽不成鎮”。意思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鎮,這印證了徽商“持籌遍九州”的勇毅步履。
清·“官鹽”匾額安徽博物院藏
清·兩淮鹽運公司給徽商許裕泰“官硝局運單”安徽博物院藏
鹽業、茶葉、木材、典當是徽商主營的四大行業。其中,鹽業是徽商經營的最主要的行業。
清·“磻溪方道生號 貨真價實”印版安徽博物院藏
胡慶余堂“戒欺”匾額
徽商講求誠信,遵守契約精神,勤于職守,以“信、義、誠、勤、儉”作為從商準則,吃苦耐勞,被稱作“徽駱駝”。
城郭圖 清《(道光)休寧縣志》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之一,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許村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風水格局示意圖
許村村景圖
宏村牛形布局示意圖
“牛胃”——宏村月沼
呈坎村八卦形圖
呈坎村村景圖
古代哲學稱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天人之際問題,所謂的“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是中國傳統哲學對人與自然關系最根本的認知。
徽州三雕
徽州人崇尚自然,在規劃建設家園時,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為愿景,大處著眼山川形勢,小處致力移景于室。徽州的秀麗山水為三雕藝術的創作提供了靈感源泉,自然題材的三雕在徽州古建筑中常有出現,園林、山水、鳥獸、花卉、魚蟲等主題紋樣活潑靈動,自然之趣躍然眼前。古徽州人將自然風景融入家宅,營造詩意棲居。
徽州人崇儒重理,三雕藝術與生俱來烙印著儒家文化的印跡,忠孝節義主題和中庸主題都展示和宣揚了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觀念;徽州自有的宗族社會,對家族和睦與子孫綿瓞都有著無盡的期盼與要求;崇儒尚禮的徽州,更是將對子孫的禮儀教導放在重要位置上,凸顯了徽州人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宗族倫理教化后人的理念。
徽州人常常通過建筑雕刻裝飾為載體,以巧奪天工的技法,將長輩長壽、家族興旺、子孫成材、生活幸福等美好期望,凝集在一件件觸手可及的實物上,讓人們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引起情感和心靈上的共鳴,使民間信仰物化,使徽州人的期許“近”在眼前。
---更多徽文化,盡在神工天巧---
“神工天巧——安徽古建筑文化展”
正在展出!
展 覽 名 稱:神工天巧——徽州古建筑文化展
展 覽 位 置:北區二層8號展廳
開 展 時 間:2023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