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物丨藏在文物里的中國傳統色——青色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義:“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凡青之屬皆從青。”
青色到底是什么顏色?東方顏色中的青是極其自由的。它可以是春回大地暖陽中的新竹,也可以是雨過云破處的晴空。
半淺的藍,半濃的綠,深淺不一的黑,都可以稱為青。
青色能有多美?“遠山如黛,近水如煙,薄霧清拂初陽淡。”清冷肅靜的是它,端莊嫻雅的也是它。
本期繼續來給大家介紹我國古代傳統顏色中的文化擔當:青色。它象征著堅強、希望、古樸和莊重,又帶有中國式的優雅與浪漫,千年間一直受到國人的鐘愛,若說青色最具象的表達,就非文物莫屬了。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尋找那一抹青色。
青 瓷
青瓷是最早出現的瓷器類別,因其表面施有青色釉層而得名。清朝藍浦曾在《景德鎮陶錄》一書中總結道,“自古陶重青品”。青瓷的胎、釉中均含有適量的氧化鐵、經高溫還原焰燒成,有著釉色古雅、沉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質,細膩的特點。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青釉瓷器,泛著不同的青,散發不同的魅力。
宋·影青菊瓣紋蓋罐
館藏宋·影青菊瓣紋蓋罐,罐蓋身粘連,蓋面凸起,附管形鈕,罐身弧腹平底。蓋身均飾凸菊瓣紋,施青白釉,底無釉。
龍泉青瓷
宋代是陶瓷美學的劃時代時期,美學追求是“意境”。龍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它契合了中國文人對美的追求:含蓄、內斂、優雅、深沉。它靜默成景,卻又意境深遠。館藏宋·龍泉窯青釉刻劃花碗,色澤均稱,賞心悅目。
宋·龍泉窯青釉刻劃花碗
館藏宋·龍泉窯青釉刻劃花碗,碗心及內壁飾刻劃云氣紋,外壁刻斜線紋;施青釉,底無釉。
到了元代,龍泉窯成為當時重要的外銷瓷生產基地,為了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生產趨于大型化,且胎體比較厚重,出現了大盤、大罐、高足杯等新的器型,還出現了點彩的裝飾工藝,其工藝是經高溫燒成后,釉面上呈現出褐黑色暈散斑紋,與青釉相映成趣,頗有幾分枯葉飄落碧水的孤寂之美。以館藏的元·龍泉窯青釉褐彩罐為代表,自然靈動,別具一格。
元·龍泉窯青釉褐彩罐
館藏元·龍泉窯青釉褐彩罐,斂口,鼓腹,圈足,施青釉,造型古樸,釉色與褐彩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青 花 瓷
青花瓷,白地藍花,被視為是中國瓷審美理念的代表。在陶瓷坯體上以天然鈷料繪畫,罩上一層透明釉,于高溫中一次燒成。白瓷為地,青藍作料,青花瓷是白色與青藍交相輝映的產物。
眾所周知,青花瓷的發展至清代已達到巔峰時期。特別是康熙年間的青花,還被推為“清代青花瓷器之冠”。這個時期的青花瓷,紋飾以古樸典雅為特點,胎質更純凈,造型更靈活多變。尤其是故事畫面更多,對人物紋飾的表達更是繪聲繪色。館藏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紋盤,器型規整,紋飾精美,是難得的藝術享受。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紋盤
館藏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紋盤,呈圓形,敞口,弧腹,圈足。以青花裝飾,口沿內飾雙弦紋,中心及內壁滿飾人物故事紋;外壁飾一周山水、船舶紋。
元青花
翠幽昳麗的青花瓷成熟于箭鳴馬嘶的元代是歷史的必然。元代青花瓷用進口和國產兩種鈷料繪畫。進口青花鈷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又有蘇泥勃青、蘇麻離青等名稱,是用鈷料、鉀堿、硅石制成的藍玻璃或大青色、花紺青、藤紫色顏料。國產青花鈷料,僅見于中型、小型器,呈色藍灰或藍黑,見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釉面下凹并啞光。兩者差別很大,但在使用中,也會出現混合使用的情形。館藏元·青花蓮池鴛鴦紋玉壺春瓶是元青花瓷器的典型代表,可說是元青花的精品匠作。
元·青花蓮池鴛鴦紋玉壺春瓶
館藏元·青花蓮池鴛鴦紋玉壺春瓶,口沿呈喇叭狀,細長頸,溜肩,垂鼓腹,圈足略微外撇,內口沿繪卷草紋一周,頸部以回紋為界,上繪蕉葉紋,下繪變體覆蓮紋,內填卷葉蓮紋。
青 色 琉 璃
此外,除了青瓷、青花瓷是青色最具象的表達,還有色彩流云漓彩,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的琉璃,也是驚艷世人的青色詩篇。
琉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古人為了獲得能夠比玉石更加晶瑩的材料,創造出了同樣剔透、光滑的琉璃器物,以館藏清代宮廷建筑為代表,外表華麗,做工精致。
清·琉璃蓋罐
館藏清·琉璃蓋罐,微撇口,短直頸,圓肩,鼓腹,漸收撇足連接金屬底座,配有一壓蓋帶花果狀金屬蓋鈕,瓶身和蓋為透明黃綠色琉璃,金屬卷草狀雙耳,蓋和瓶身均有花卉紋和回紋貼繪。
清·琉璃罐
館藏清·琉璃罐,直口,鼓腹,造型古樸端莊,色澤青翠欲滴,精巧美觀,質地厚重。
青,是“東宮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的春色之意、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文化寓意、是中國文化的色彩符號,更是山川歲月與先民智慧的千百年延續。
文字編輯:盧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