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青花瓷之美,元代高足杯的藝術魅力
古人似無人不愛酒。小酌抑或痛飲,悲憤抑或豪情,正是無酒不成詩。既是愛酒,便少不得酒器。金樽玉鐘夜光杯,古人們飲酒連酒杯都分外講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的酒杯承載著各自時代的文化與審美。而在這其中,元代的高足杯無疑是一顆璀璨的瑰寶,它不僅是蒙元草原文化的象征,更是漢文化與草原文化交融的結晶。
高足杯,最早作為酒具使用。它同于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
在南海館所藏幾件元青花高足杯,其造型獨特,上部為碗形,口沿微外撇,杯平坦,下承喇叭形高柄足。繪畫裝飾紋樣題材豐富,包括花卉紋、菊紋、文字詩句裝飾題材。這些精美的高足杯,無疑是元代高足杯中的珍品。
元青花詩文高足杯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撇口,弧腹,下接喇叭形高足;杯外壁以青料寫有詩文“人生長在醉,三萬六千場”。
關于高足杯器型的歷史,可是相當悠久,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蛋殼黑陶杯,后來又演變成了唐宋時期的金銀高足杯,到了元代,青花瓷性質的高足杯更是大放異彩,更是以其獨特的風格而廣受歡迎,被人們俗稱為“馬上杯”。
元青花花卉紋高足杯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撇口,深弧腹,下接喇叭形高足;杯心繪花卉紋,近口沿處繪一圈卷草紋,外壁繪花卉紋。
在草原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共同影響下,高足杯的制作工藝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其數量和品質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元代的青花,作為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成為了后世高足杯的典范。
元青花折枝菊紋高足杯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撇口,深弧腹,下接竹節狀喇叭形高足,杯內繪折枝菊紋,近口部繪一圈卷草紋,外壁繪串枝菊紋。
不過,隨著政權的穩定,蒙古將士無需再在馬背上把酒言歡,高足杯伴隨入主中原的步伐也一并登堂入室,改為靶杯,大一點的還用來擺放果實,進一步豐富了其使用功能。
元青花串枝菊紋高足杯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撇口,深弧腹,下接喇叭形高足;杯心繪折枝菊紋,近口沿處繪一圈卷草紋,外壁繪串枝菊紋。
與此同時,草原文化的審美趨向也對元代瓷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獨特的審美傾向不僅豐富了瓷器品種,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元青花菊紋高足杯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撇口,弧腹,高足,外杯壁飾串枝菊紋,內口沿飾一圈卷草紋,杯心繪折枝菊紋。
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馬背上馳騁的年代已經遠去,但那種勇猛無畏、豪情萬丈的精神內核卻保留了下來。
凝視這些高足杯,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奔騰的草原之上,感受到那些驍勇的將士們伴著微風、草香,舉杯暢飲的豪情。高足杯不僅是一類盛酒和盛放水果的器具,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種文化的傳承。
文字編輯:盧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