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我館召開
6月13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召開,會議發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最新成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主持會議,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謝京出席會議。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主持會議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謝京致辭
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和“獅子魚”號無人水下遙控潛水器,聯合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開展了三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探明了兩艘沉船的分布范圍,獲取了沉船所在海域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掌握了沉船遺址部分區域和重要位置的地層堆積和埋藏情況,基本明確了沉船時代和保存現狀,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制訂和總結了多項深??脊耪{查的技術規范、策略要求和工作流程。
會議現場
會上,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介紹,第三階段最重要的考古調查發現是,在一件紅綠彩碗上發現“丙寅年造”的紀年款。丙寅年是正德元年1506年,此發現證實了前期考古調查隊對于一號沉船屬于明朝正德時期的判斷。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作考古調查工作進展匯報
經考古調查確認,一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環形區和條形區組成。核心區為船體和大量堆疊有序、碼放整齊的船貨構成的堆積,長約37、寬約11米,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約3米。環形區和條形區遺物數量少且分布較為零散。船體位于遺址核心區,上部結構不存,殘存部分大多被掩埋覆蓋,僅在部分位置暴露出隔艙板、底板等,可見10個以上分艙,發現2處疑似桅座結構。
一號沉船遺址遺物包括并不限于陶瓷器、銅鐵器、竹木器等,數量超10萬件。三個階段調查共提取出水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琺華和素三彩等瓷器,以及醬釉陶器、銅錢等文物890件(套)。
二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和散落區組成。核心區南北長約21米、東西最寬約8米,以排列整齊、堆疊有序的原木堆積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鉛錫器等。散落區可見陶瓷器、螺殼和零星原木等。三個階段考古調查從二號沉船遺址共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蠑螺殼、鹿角等文物38件。
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傳緒在會上介紹,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深??脊耪{查首次應用了多種深海技術和裝備。如長基線定位系統提高了定位導航和位置標注的精度;使用潛載側掃聲吶、多波束測深系統、淺地層剖面儀、磁力儀對沉船遺址進行綜合地球物理探測;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和高清相機完成了沉船遺址分布區域的全景攝影拼接和三維激光掃描;使用潛載抽泥、吹泥裝置對計劃提取的文物和部分重要區域進行了抽泥、吹泥作業;使用潛水器柔性機械手提取文物,采集了大量海底沉積物、底層海水、海洋生物等樣品;采用載人潛水器和無人潛水器結合作業的形式,探索深??脊耪{查的路徑和模式。
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陳傳緒作考古調查技術應用匯報
會議強調,要推進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南海基地、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二期、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脊叛芯吭海┑认嚓P機構建設,為全面加強深海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提供保障。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王忠云作遺址保護與管理匯報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標志著中國水下考古從近海走向深遠海。國家文物局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加強與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的協作,踐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共識,按照“大考古”工作思路,整體推進后續的考古、保護、研究闡釋和展示利用等工作。
福建博物院研究館員栗建安進行專家點評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崔勇進行專家點評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陳鷹進行專家點評
與會專家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成果進行點評,媒體代表于會上提問,相關單位負責人進行答復。國家文物局有關司室負責同志及海南省旅游與文化廣電體育廳、多家博物館等相關單位代表參加會議。
媒體代表提問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對媒體代表提問進行答復
此次深??脊殴ぷ鞒浞终故玖宋覈詈?萍寂c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標志著我國深??脊畔蚴澜缦冗M水平邁進,對于我國深??脊诺陌l展具有重要里程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