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物說︱我的名字叫“中國”——說說那些以“中國”為名的南海生物II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5周年華誕,“南海物說”欄目繼續(xù)更新“我的名字叫‘中國’”專輯。
往期回顧:南海物說 | 我的名字叫“中國”——說說那些以“中國”為名的南海生物
軟體動物
中華牡蠣 Hyotissa sinensis
雙殼綱 牡蠣目 緣曲牡蠣科
南海分布
牡蠣,俗稱生蠔、海蠣子,是備受大眾喜愛的海味之一。牡蠣是固著生長的濾食性貝類,兩片貝殼大小不等(用于固著的那片較大)且形態(tài)還會因棲息環(huán)境不同而變化。
“牡蠣”一詞實為泛稱,可泛指牡蠣科和緣曲牡蠣科下眾多成員。我們最最最常食用的長牡蠣,屬牡蠣科,貝殼多長形、大而重,肉質(zhì)肥厚,是目前商業(yè)化利用程度最高的品種。今天說的中華牡蠣,屬緣曲牡蠣科,貝殼多圓形、大而薄,閉殼肌較大,也是具有一定經(jīng)濟(jì)價值的品種。
牡蠣家族成員
長牡蠣 Magallana gigas
雙殼綱 牡蠣目 牡蠣科
又稱真牡蠣、長巨牡蠣、日本牡蠣、太平洋牡蠣,原產(chǎn)于西北太平洋海域,因生長快速且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強而被人為引種和養(yǎng)殖
密鱗牡蠣 Ostrea denselamellosa
雙殼綱 牡蠣目 牡蠣科
廣東以北沿海分布
雞冠牡蠣 Lopha cristagalli
雙殼綱 牡蠣目 牡蠣科
南海分布
節(jié)肢動物
中國小蛙蟹 Umalia chinensis
軟甲綱 十足目 蛙蟹科
南海分布
蛙蟹,又稱旭蟹、老虎蟹,泛指軟甲綱十足目蛙蟹科動物,因外形和蹲立的姿態(tài)與青蛙相似而得名。除外形和姿態(tài)奇特外,蛙蟹的運動方式也不似其他螃蟹,它們是前后新行進(jìn)的。走到合適藏身處時,它們會用自己扁平的步足挖開沙子,把自己扎進(jìn)沙坑,只露出眼睛。
最常見,同時也是體型最大的蛙蟹科動物是蛙蟹,它們頭胸甲最長可近18厘米。相比之下,中國小蛙蟹個頭非常小,頭胸甲長僅2厘米左右。
蛙蟹家族
蛙蟹 Ranina ranina
軟甲綱 十足目 蛙蟹科
東海、南海分布,主要棲息在潮間帶至水深百米的沙質(zhì)海底
背足蛙蟹 Notopus dorsipes
軟甲綱 十足目 蛙蟹科
福建、臺灣沿海分布
東方小蛙蟹 Umalia orientalis
軟甲綱 十足目 蛙蟹科
東海、南海分布
魚類
中華鱘 Acipenser sinensis
軟骨硬鱗類 鱘形目 鱘科
黃海、東海、南海分布
鱘魚是古老的大型魚類,演化歷史可追溯至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jì),同鸚鵡螺、中國鱟等一樣屬于“活化石”動物。鱘魚囊括了各種鱘、鰉、鏟鱘、擬鏟鱘、白鱘等。地道的“魚子醬”便產(chǎn)自各種鱘魚的魚卵。
鱘魚家族成員
中國郵政1994年發(fā)行的特種郵票《鱘》
(左上)鰉 Huso dauricus,也稱達(dá)氏鰉,見于烏蘇里江、松花江等
(左下)白鱘 Psephurus gladius,見于黃海、東海、錢塘江、長江等
(右上)中華鱘 Acipenser sinensis,見于黃海、東海、南海、錢塘江、長江、閩江、珠江等
(右下)達(dá)氏鱘 Acipenser dabryanus,也稱長江鱘,見于長江等
作為溯河洄游性魚類的中華鱘,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中度過。它們在與海洋相通的大江河(主要是長江)中出生,在海洋中成長,性成熟后每隔數(shù)年溯回江河繁殖。中華鱘是鱘魚中分布最南的物種,南海中也曾出現(xiàn)過它們的身影。
中華鱘是我國一級保護(hù)動物和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極度瀕危物種,至今種群狀況仍不樂觀,保育工作依然任重道遠(yuǎn)。
撰文:方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