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展導引︱500多年后的它們水靈靈的“火”出圈了!
嗨,大家好!
“我”是2024至2025跨年度大展
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熟悉“我”的觀眾應該都知道
“我”在開展前后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陸續在《新聞聯播》《共同關注》《新聞直播間》《第一時間》等新聞欄目
以及央地各主流媒體多次“亮相”
部分媒體報道
作為一個能榮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權威欄目的重大展覽
從全國各地來看“我”的觀眾數不勝數
“我”究竟有什么厲害之處
又帶著些什么樣的文物
水靈靈地“火爆”出圈了
今天,讓南南來為您逐一展開講述
觀眾參觀“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壹 探淵尋珍 科技支撐
2022年10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開展航次工作時,在海南島東南方向南海海域的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的海底發現兩處古代沉船遺址,經水下考古調查,分別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知識延展
什么是陸坡?
陸坡?,又稱大陸斜坡,是大陸架外緣與深海洋底之間的過渡區域。通俗來講就是大陸架外緣向海一側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巨大斜坡。
展覽內景
為探明和掌握兩艘沉船的分布范圍和保存狀況,考古工作者在2023年5月至6月、9月至10月,以及2024年5月至6月,組織實施了三個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考古團隊克服了深海環境的巨大挑戰,采用一系列先進技術和裝備,成功完成了遺址的初步探測、詳細勘測和文物提取工作。
“探索一號”科考船模型
“深海勇士”載人潛水器模型
通過三次考古調查,工作人員基本掌握了兩處遺址的分布范圍、核心區大小、船貨的種類和分布情況,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和散落區組成,兩處沉船遺址散布著大量的陶瓷器及烏木等文物。
展覽內景
貳 水府琳瑯 填補空白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共出水文物890件(套),出水瓷器較多,涵蓋青花、素三彩、琺華器、單色釉等多個品種。
通過對瓷器形制與紋飾的對比研究,推測該沉船遺址的年代應為明代正德時期(公元1506-1521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窯瓷器外銷興盛,孔雀綠釉、素三彩等名貴品種以及琺華器皆有燒造。
展覽內景
琺華孔雀綠釉蓮池紋梅瓶
琺華藍釉攜琴訪友人物故事圖梅瓶
琺華貼金鏤空孔雀牡丹紋大罐
里層實心,外層鏤空,罕見孔雀紋占主體罐身,極有可能為東南亞國家或地區“高級定制”品,堪稱“鎮館之寶”
二號沉船遺址中共提取了38件文物,涵蓋原木、陶瓷器、蠑螺殼、鹿角等;其中大量來自國外的烏木,填補了我國關于海上絲綢之路進口貿易回航的歷史記錄空白,為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從二號沉船遺址提取的兩件青花瓷碗上,裝飾有“喜上梅梢”“海螺”“海水”紋,經過對器型及紋飾風格的研究,推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年代應為明代弘治時期(公元1488-1505年)。
展覽內景
烏木遺址影像圖
烏木
知識延展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所載烏木,經檢測為柿屬烏木,外表皆呈黑色,直徑9至28厘米不等,質地堅硬,主要分布于斯里蘭卡、印度南部、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等熱帶地區。
青花“喜上梅梢”紋碗
青花蕉葉法螺紋碗
叁 巧繕煥新 有效保護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出水的文物,由于長期受到海水侵蝕和海洋生物附著,使它們的保存狀況變得復雜,這給保護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文物保護工作者分別在發掘現場與實驗室兩個階段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復文物原貌,使其重現往日風采。
展覽內景
500多年前,它們隨著船只沉睡于海底,盡管被泥沙掩埋、海水侵蝕、海洋生物附著,可它們依舊保持著“自我”,靜默的等待著……500多年后的今天,在科技與考古工作者通力合作的打撈、修復與保護中,它們得以再次煥發光彩,依舊釉色清亮、精美優雅、高貴稀有的它們就這樣水靈靈的進入了人們眼中,以美征服人心,以貴彰顯品質,以造震驚世界。
知古可鑒今,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悠久歷史,彰顯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鮮活的素材與強大的精神力量。
展覽信息
主辦單位: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展覽地點:南區三層6號展廳
展覽時間:長期開放
撰文:李羚
拍照:李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