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藍”志愿隊︱“南”朋友與南海館的那些事(三)
前言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我們總能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看到一些身著藍色馬甲的“南”朋友們,這些朋友都來自于一個大家庭——“南海藍”志愿隊。作為“南海藍”志愿隊的志愿者,他們用雙手為南海館的觀眾們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梁,同時也身體力行地宣揚著志愿精神的力量。
在往期的“南海藍”志愿者心得分享欄目中,我們看到了不少志愿者在南海館里留下的美好回憶,今天讓我們接著來聆聽兩位志愿者獨一無二的心路歷程,了解他們關于志愿精神的獨家見解。
志愿心得
劉育維
大家好,我叫劉育維,是一名大四的學生,非常榮幸能夠成為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一名志愿者。在南海博物館當志愿者的這幾年,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海洋文化歷史和知識,更深刻體會到了服務他人的快樂與滿足。對我而言,這既是一次難得的體驗和機會,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博物館中,我接觸了許多關于南海的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從古老的航海圖到精美的瓷器,從南海人文歷史到海洋生物標本,從百米沉船到千米沉船的考古發掘,每一件文物展品都在訴說著南海的輝煌與滄桑。作為志愿者的我引導觀眾們參觀這些展品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和學習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與昌盛。
在服務過程中,我遇到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們有的對文物充滿好奇,有的則是對歷史有著深厚的興趣。每一次為他們解答問題,看到他們滿意的笑容,我都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同時,我也在與游客的交流中,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升了自己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
此外,我還深刻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博物館志愿者的大家庭中,我們相互支持,互相幫助,共同為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這種團隊精神不僅讓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志愿服務的機會。
我非常喜歡南海文化,通過志愿服務,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要弘揚南海文化的決心。未來,我將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為更多的人普及南海文化。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南海博物館志愿服務隊的行列中來,共同為弘揚南海文化和講好南海故事奉獻自己的力量。
吳瑩瑩
文物無言,歷史有聲。我很榮幸能夠擔任南海館“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的志愿講解員,能夠借我之口,訴說這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此展覽以“出海、祭海、耕海、更路、漁歌、我的祖宗海”為主題,通過精心挑選的三百多件漁民生產生活工具,生動展現了海南漁民在這片蔚藍海域上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探索。作為此展覽的志愿講解員,我肩負著傳遞漁家文化、講述漁民故事的重任。
在“耕海”展區,那些看似簡陋的潛水鏡、蚵鑿、參刺、公螺爪、漁網和魚叉,卻蘊含著漁民們無盡的智慧和堅韌。每當面對游客的疑惑:“這些就是漁民們賴以生存的工具嗎?”我總是先拋出一個問題:“看著這些工具,你們能否想象出漁民們是如何捕撈海鮮的?”孩子們天馬行空地想象,大人們則理性分析,場面十分熱烈。
在游客們的回答之后,我開始了詳細的講解,揭示這些工具背后的故事。我講述著漁民們如何憑借這些“簡陋”的工具,在洶涌的海洋中捕獲豐收,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展現出對大海的敬畏和熱愛。觀眾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驚嘆和點頭贊許。這種互動不僅加深了他們對漁家文化的理解,也讓我感受到了作為志愿者的成就感。
耕海,對于海南漁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一種與大海共生的生活方式。這次志愿服務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漁民們的英勇和智慧。作為志愿講解員,我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帶給觀眾們關于南海漁家文化的深厚記憶與感受,心懷對自然的敬畏。
在本期的志愿者心得分享中,我們看到了兩位志愿者在“南海藍”志愿隊中的成長軌跡。他們以真摯的情感和豐富的經歷,向我們展示了志愿精神如何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并逐漸茁壯成長。
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不僅看到了個人的成長,更見證了志愿精神如何在團隊中薪火相傳,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每一位志愿者的加入都將為這個隊伍注入新的活力,每一位志愿者的到來也使得志愿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敬請期待下一期的志愿者心得分享,更多溫暖人心的故事即將展開。
撰文:公共服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