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遺珍聚澳門:共賞“藍色飄帶”里的文明對話
碧波為卷,風帆作筆,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藍色紐帶,纏連千年時光——它是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黃金航道,更是不同文明相遇相知的對話場。絲綢與瓷器乘浪遠航,讓資源跨越山海;信仰與藝術交相輝映,催生出多元文化的璀璨花果。
海南與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記。如今,在澳門保利美高梅博物館正在展出的“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路遺珍”展覽上,來自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珍貴文物,正靜靜地講述著這段跨時空的文明故事。
唐瑞獸紋銅鏡
紋飾布局嚴謹
以獸鈕為中心分內外兩區
內區瑞獸奔騰,外區銘文環繞
展現了唐代金屬工藝的精湛技藝
宋青釉貼塑枕
采用非遺貼塑工藝
枕面呈橢圓形凹陷,枕座為六瓣花形
枕面與枕座以柱臺相連
枕身一周貼塑三只首尾相銜的神獸
獸身點綴褐彩,造型生動流暢
是宋代瓷器貿易
與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實物見證
元青花鳳穿花卉紋玉壺春瓶
絲路明珠,光彩奪目
見證著古時商船載瓷遠航的盛景
從中國港口出發
駛向中東、歐洲的商船中
其以精湛工藝與獨特風格備受青睞
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
瓶上鳳凰與花卉紋飾寓意吉祥高貴
凝結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折射出東西方審美交融的巧思
清廣彩開光波斯文人物花卉紋盤
紋飾繁復,構圖精湛
盤內以紫、綠、紅等彩繪制
六扇開光人物花鳥與圓形開光波斯文
既承載了清代廣彩的技法精髓
也記錄了當時中外往來的盛況
是19世紀中晚期廣彩外銷瓷的代表
清龍船圖通草畫
矩形畫面中
通草紙上游龍船彩繪栩栩如生
其絢麗色彩與細膩筆觸交織
生動再現了“西畫東漸”時期
中西藝術的交融盛景
每件遺珍,都以獨特視角
訴說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此次合作,不僅是文物的跨域對話,更推動了文化資源的深度共享。這場展覽讓觀眾得以沉浸式感知歷史,更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架起新的橋梁——正如辛禮學館長所言:“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既是歷史饋贈的寶貴經驗,更是新時代應傳承的絲路精神。”
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讓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重要課題。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重要平臺,正以科技賦能、國際傳播、跨界融合等多元路徑,積極探索文化遺產從靜態保護到動態活化的轉型,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深厚的歷史借鑒與文化支撐,持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